從威尼斯一帶往北,要進入奧地利的主要路線大致有三條,其中最西邊的路線:維羅納 - 特倫托 - 波札諾 - 布雷薩諾內,人文風情較豐富。在義大利的國境爭端中,這塊區域是近代的要角,奧、義權力的交替豐富了文化多元性,如今的布雷薩諾內,奧地利德語依然是第一大語言,所以這裡基本上是說著德語的義大利。身處在阿爾卑斯山脈,冬季成為了必然的滑雪勝地,想必白色一片雪景;夏季是探訪這區域的好時節,有阿爾卑斯山的涼風和大地換裝的綠意,除大自然的賜予外,這裡的人文更值得細細發覺體驗,不論是小文青、老文青,在這裡都可體驗到超越意識形態的新國境。
帶著養樂多去旅行
雖然不是義大利發明的特產,但還是難抵小時候喝到大的情感,帶著義國生產的養樂多,用阿爾卑斯的沁涼溪水冰鎮,就算天空烏雲再多,誰也拿不走這一罐小確幸。
山下的晚餐
食物跟文明的關聯度是絕對的高,大抵不會聽聞擁有悠久文化的古國而沒有好的食物味道,義大利菜看似簡單,以披薩來說,要用00號的Farina麵粉自然發酵,然後依不同的口味和配料,選擇不同的蕃茄或番茄醬,不同產地的橄欖油,不同風味的起士...再寫都要轉台烹飪部落格了。
Trento 特倫托小機場的小旅社
雖然只是過夜,特倫托這間歡迎單車客的旅社還是非常讓人驚艷,位在小機場的航站樓旁,有可以小酌的酒吧、餐廳精釀生啤酒,每個房間有自行車架,晨起享受豐富的早餐。最棒是有架衝向天際的F104戰機實機模型。
入境文青國
在阿爾卑斯間歇的山雨中,逐漸步入了這個仿若文青國的清新小鎮。做自己的人生哲學不需簽證,紀錄現在哪管未來喜悅或傷懷。
漂浮文藝空氣
環保和文藝的關係很微妙,乍看不相關的兩件事,其實有很必然的前後負向因果,環保了不見得文藝,不環保卻一定不文藝,所以要做文青,騎個腳踏車,很好,拿個鐵盒竹籃野餐,很好,拿破布袋子也好過塑膠袋,甚至還包括乾淨的語言用字。
瀰漫文青氣息
復古和文藝的關係就高度相關,追尋某種過往的流行或情懷,本身就是感覺有知性的事,每十年披頭四就會重新流行一次,喇吧褲每六年就會再被偶像穿紅一遍,至於伍茲塔克的和平頹靡風,比較容易出問題的,輪迴的週期比較長。
德意志的義大利
城市的壯闊豪氣絕對沒有因為處處是細節的文藝風格而被妥協,雖然此地在羅馬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時代就被征服,但奧地利帝國的影響遠大於其他政權。建築風格是最能讓人明顯感受到的因素,巴洛克式黃色雙塔主教座堂內頂有著名壁畫“羔羊的崇拜”。
創作者天堂
藝廊在這個城市的比例是挺驚人的高,大概十間店舖就有一間。雖然商業的形式和冬季滑雪勝地形象密不可分,在遊客滑雪之餘提供可以逛逛可以消費的地方,但這份對美和知性的追求,自然會形成對創作者的尊重。
跳蚤市場
環保、復古,現在更加上可以廉價淘寶,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符合對清新小鎮的旅遊需求,跳蚤市場的買賣一定是你情我願不傷和氣為原則,跟老闆聊聊天,笑笑的開價,東西能不能到手反而是其次了。
是文青也是吃貨
2015年的夏天,拜天氣陰雨之賜,很幸運地當了一天文青,在灰色調缺乏飽和度的色彩中,認識到布雷薩諾內這個兼具細緻和大氣的城鎮。理性與感性在筆尖麵的橄欖油中,充・分・調・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