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今的加爾加諾半島(Gargano Peninsula)大半部為國家公園,有豐富的海洋及山林景觀,海水湛藍,配合著地中海松隨風搖曳。在半島的根部,盧切拉就位在一整片橢圓形山丘上。西元前四世紀,羅馬從一個城邦型國家開始往外擴張,必然性和最近的薩莫奈人開啟了爭端,這一區域原本屬於薩莫奈的統治範圍,終究在幾次戰役和居民的意向投往羅馬之後成為了羅馬的殖民城市。義大利東南部諸多山城中,盧切拉是地理位置居中的必爭之地,中世紀前不斷地被毀、重建,一直到14世紀晚期才漸漸邁入平靜。小山城發生過的故事,幾乎可以說是地中海世界的簡史。
南義的笑臉
緯度在羅馬以南,基本上可以稱為南義。在羅馬還沒有壯大之前,這裡是地中海海權國家希臘、迦太基的海外殖民地。既然是殖民地,供應農作就是當時標準的產出貢獻。整個北半球都是南部人比較樂觀熱情,大概溫暖日照多和笑容成正比,南半球會相反嗎?
市間浮光掠影
盧切拉在薩莫奈和羅馬爭端中受損,而後羅馬殖民2500人,元氣漸漸恢復,後來又在屋大維和安東尼的內戰中毀壞,屋大維(奧古斯都)勝利後殖民大量的退伍軍人,競技場於這時期興建,西羅馬帝國覆滅,這城市又遭到東羅馬帝國蹂躪。世間事有如浮光掠影。
重建的宿命
苦難並沒有結束於上述的七世紀,只是被附近其他崛起的新城市奪走了光芒,一直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得權,並著重南義地區(西西里王國)的發展,盧切拉得來了兩萬西西里穆斯林移民,城市以另一種面貌重獲生機。
Cattedrale di Lucera 主教座堂
明君腓特烈二世故後,兒子不爭氣,西西里王國被西班牙的阿拉貢國王接手,西元1300年在那不勒斯人攻擊下,大多數的穆斯林被屠殺,上萬人被賣為奴隸,少數改信基督的僥倖生存下來,地位也大不如前。主教座堂就是在清真寺的原址之上建造起來,內部呈現明顯哥德式風格。
稍息
14世紀中葉後,盧切拉逐漸擺脫武力爭奪,回復成為南義的好風光市鎮,一個地方太搶風頭反而容易多災多難。現在的城區除了祖先留下的古蹟遺產,是活生生不假掩飾的真實義大利,美學品味依舊,世界脈動甩腦後。
Anfiteatro Romano 競技場
雖然經過重建,仍然算是保持得非常好的競技場,甚至還有升降登場設備。羅馬時期的退役軍人大多會選擇留在首都羅馬附近的殖民城市,當然也有少數想到遠處開疆拓土的,不論在哪,羅馬式的生活就是標準,浴場、競技場、歌劇院...
Castello di Lucera 霍亨斯陶芬城堡
腓特烈二世少年時期過得十分辛苦,卻深愛著生長的地方西西里,即位後在這區域興建了兩座城堡,這一座和更知名的Castel del Monte;盧切拉城堡蓋在羅馬衛城的基礎上,建材多拆取自羅馬時期建築,歷經十五世紀大地震和人為破壞,如今狀似廢墟,正在緩慢的復原中。
南義農倉
城市週遭的空氣是全然新鮮清新,一般不會有外國觀光客來此,相隔不遠的加爾加諾國家公園(Parco Nazionale del Gargano),就是個遊人如織的旅行天堂,有蒂芬尼藍的海水沙灘,有60平方公里的瓦拉諾湖,還有十數個海濱漁港小鎮,想到現在是冬天,只好低頭喝喝咖啡取暖。